從“價格”到“價值”,中國服裝擁抱品牌化
1978年,法國時裝設計師皮埃爾·卡丹第一次來到中國。當時的北京街頭,中國男西服工廠 行人還穿著棉質或“滌綸”(滌綸英文粵語諧音)的衣服,多為黑色、藍色、灰色或軍綠色,略顯平淡單調。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,皮埃爾·卡丹意識到這裏即將發生的變化將創造出一片無與倫比的藍海。
一年後,皮埃爾·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時裝秀,將海外時尚理念帶入中國。中國男西服工廠 此後,許多國際品牌逐漸帶來了成熟的管理經驗、制造技術和品牌體系,推動了中國人的穿衣觀念。
中國本土服裝產業也在開放交流中不斷發展壯大。憑借非常有利的勞動力成本,中國男西服工廠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,中國的服裝制造能力大大提高,產量和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。隨著服裝產業供應鏈優勢的不斷演變,中國服裝實現了從“引進來”到“走出去”,本土服裝品牌的“品牌意識”也在不斷提升,湧現出李寧、波司登等一批全球知名的民族品牌。近年來,隨著跨境電商等新興模式的蓬勃發展,許多新興品牌也能夠利用中國供應鏈與數字貿易相結合的優勢,在海外完成全球布局,在設計、產品創新、品牌等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,逐步從“中國制造”成長為“全球品牌”。
不斷創新,中國服裝呈現增長韌性
到2024年,全球服裝行業預計將達到1.79萬億美元,並在未來五年內持續增長。經過40多年的積累,中國擁有全球最大、最完整的服裝產業體系,2023年服裝年產量超過700億件,占全球一半以上,在全球服裝出口中所占份額也處於前列。隨著中國服裝海外擴張的加速,中國服裝企業不再滿足於依靠供應鏈和價格優勢發展業務,而是通過不斷加大品牌建設,創造更高的溢價,實現可持續增長。其中,亞馬遜作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消費者購買服裝、發現品牌的首選目的地之一,成為中國服裝企業出海的重要渠道之一。近年來,亞馬遜上出現了大量的民族品牌服裝。借助材料創新、品質升級、品牌建設等手段,面向全球數以億計的消費者,打造良好的口碑和形象。
一些中國服裝品牌依靠“柔性供應鏈”的不斷創新和升級,構建了從趨勢洞察、設計驗證、生產制造到速度的新型“小單快反”模式,快速捕捉海外流行元素的變化,將服裝的新周期縮短到極致。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全國1萬多家紡織企業的數據分析,截至2023年6月,全行業56.8%的企業實現了研發、設計、生產制造、運營管理等關鍵業務環節的全面數字化。基於強大的數字化供應鏈,中國服裝企業可以在一周內完成從設計到發貨的全過程,每年可以推出數以萬計的新產品,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更豐富、更前沿的時尚選擇。
一些中國服裝品牌選擇投資於材料、技術、工藝等方面的創新,通過產業周期的技術和功能突破,尋求更大的增量。例如,在最近火熱的戶外運動賽道上,一些中國服裝品牌通過不斷優化面料選擇,在提高防水性能的同時,帶來更舒適的日常穿著體驗,在強勢聚集的戶外運動賽道上“走新路”,以獨特的定位、卓越的品質和獨特的穿著體驗在海外站穩腳跟。
與此同時,許多中國服裝品牌開始重視營銷的作用,通過尋求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,以更符合本土文化的品牌理念吸引更多海外消費者。比如巴利亞